世纪之交,回眸百年中国,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因为,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走向,以及由此作出的社会制度安排、伦理道德规范,确立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及科学精神、现代教育等,均是在新文化运动这一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的。
由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新文化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的文化选择,而作为在社会层面进行组织、运作、推广的新文化运动,则引导和促进了新的观念体系、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和建立。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群众爱国运动的爆发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新学为主,营造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而又异于统治思想的公共思想界,并教育和培养了一代新人。以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为主媒,以民主与科学为鲜明旗帜,全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激烈而彻底地批判中国封建正统文化,提倡文化现代化,破旧立新,从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的角度,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由日本转泊而来或直接泊自欧美的英法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理想,核心内容是“法兰西文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各种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汹涌而起、良莠混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斗争中传播。“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其“新”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新文化,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经过五四群众爱国运动的洗礼,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标的各个新兴社会团体甚至政党纷纷成立或重组,实践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之后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甚至运动的指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分离,形成了三股力量和三方走向:大部分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批判儒学、宣扬世界各种先进理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一部分批判者仍然停留在民主主义思想阶段;另一部分则试图用改造的儒学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对儒学进行现代的新阐释,成为“新儒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制度化目标的社会政治追求与实践,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走十月革命道路的伟大历程。
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的启蒙、新的观念体系的建立与爱国反帝以及各种追求和实践理想社会的政治实践是联动的,是互相促进的,它贯穿了整个五四运动,而五四群众爱国运动实践又提升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新文化运动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系统中新的政治、思想、文化要素的总爆发。此前中国社会尊孔读经、祭天复辟、维系中华民族思想一统的人文精神和行为规范已渐渐失去作用,而学西几十年,从物质文明领域到制度文明领域亦均无救国安邦保民之策,因此对社会的改造必须推进到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领域,即陈独秀所谓的需要“吾人最后觉悟之觉悟”。
从运动的运作层面看,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与五四群众爱国运动中反帝爱国的领导者合为一体,构成了五四运动的骨干或领导层,他们也是后来各个主要政党或党派的骨干或领导层。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参加了这次游行,并几乎被捕;而陈独秀在五四游行后不久,因散发传单被捕三个月。从文化形式上看,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文写作,是五四运动中极具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武器。
中国思想界经过五四群众爱国运动,丢掉了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看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质,看到了民众的力量,看到了实践斗争的重要,找寻、研究、宣传用以动员和武装民众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成为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并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由此又教育、影响了一代新人,为日后正式形成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后期发生变化的实质就在于:五四群众爱国运动发展到六三运动后,无产阶级所显示的力量表明,中国社会革命的真正主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走上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和英勇的行动,探索解救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全新道路。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活动,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崭新起点。
新文化是新的观念体系,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变革。
新文化运动把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从器物层、制度层推进到更深的文化层面,高扬“科学”、“民主”的大旗,强调全新的思想文化建设与彻底的社会改造。新文化中的“科学”不仅是某种科学知识,也不仅是某种科学方法,而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要求或试图把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与理性的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基本态度、基本方法,用以改造中国人,并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也不仅是政体变革的目标,而且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模式,一种新的道德精神。新文化运动倡导用新道德代替旧道德,也就是要求用新的伦理精神代替原有文化体系的纲常精神。这样,在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义利观、理想社会、理想人格)、道德原则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是中国文化体系核心部分的一种变革,是新的文化要素在中国文化中开始生根并孕育形成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不仅表现为文化核心理念的重构,还表现为文化改造推进机制的重建,即通过文化设施和组织,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体系全面地推进和落实到社会运作的层面,用媒体、学校、学会乃至政党等组织机构的制度形式确保新的观念的传播、落实、生根,整合到中国文化的整体构成之中去。
新文化的建构,既是新的价值体系(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的建设,又是相应的文化规范与表达形式的建设,而且也是相应的文化组织和推广机制的建设。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